发布者:浏览次数:
谋划和推动“文化 ”,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强化保障措施,抢占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权。这些举措包括:着眼抢占先机,加强统筹谋划;注重导向引领,加强政策扶持;着力筑牢基础,加强要素集聚;围绕激发活力,加强机制创新等。
文化 是什么?怎么理解?文化如何 ?在这个跨界融合的时代,“文化 ”意义重大,从狭义上讲,现在所流行的ip即是“文化 ”的具象体现。从宏观上看,深刻把握“文化 ”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文化 ”时代文化工作的基本路径,对于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实现“中国梦”“文化梦”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了解“文化 ”,对做好文化产业很有必要。
1、国务院参事详解”文化 ”
互联网 时代,文化 意义重大,文化 是什么?怎么理解?文化如何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先生为我们做了系统的梳理,很难得,值得一读。
1.1“文化 ”的内涵及其历史与现实依据
“文化 ”,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文化 ”的实质,是要实现内容、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聚集、互动、融合和创新。
进入近现代以来,“文化 ”对文化发展的驱动更为明显。“文化 ”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动能与活力驱动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为起点和标志,作为新兴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2014年已达24017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15%提高到3.77%,年均增速超过20%,10年增长了6倍,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正在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迈进。
1.2“文化 ”的战略意义
经济新常态与技术革命交汇,加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文化与创意的日益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等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实施“文化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文化 ”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文化 ”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第三,“文化 ”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领域。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好的舞台和最广阔的空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文化和财富在这里相互转换,创业和创新在这里水乳交融,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一方面,就创业而言,文化知识、文化遗产、文化创意往往是创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它俯拾皆是,只需要眼光和融入能力。另一方面,就创新而言,它既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也包含着设计的创新、流程的创新、销售方式的创新,在这里一以贯之的就是文化。
1.3实施“文化 ”战略的主要思路
结合“文化 ”的探索实践,根据“文化 ”融合发展对产业的创新模式、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完善创新模式,催生融合引擎。第三,升级市场体系,优化服务平台。第四,扩大对外交流,增强竞争能力。第五,培养复合人才,加强制度保障。
2认识与适应“文化 ”发展新趋势
“文化 ”是当前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要根据文化队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传承、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六个方面的形势与任务,进一步明确方向与重点。
2.1文化队伍要“ 使命”“ 责任”。
所谓“ 使命”,就是要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中华文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顽强的文化,以无可比拟的历史能量穿越时空。要清醒看到文化的“力量”,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所谓“ 责任”,就是要把握“文化 ”的机遇挑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一方面,“文化 ”标志着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拓展了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面对“文化 ”,还存在思想认识守旧、创新创意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方面的不适应。必须抓住机遇,破解难题,把文化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2.2文化事业要“ 现代”“ 投入”。
所谓“ 现代”,就是要健全“三个体系”:一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均等化和标准化;二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三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所谓“ 投入”,就是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是文化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财政支持。
2.3文化产业要“ 创意”“ 效益”。
所谓“ 创意”, 就是通过创意元素,实现“点石成金”。一个注入文化创意的设计作品作用于相关产业和产品,才能塑造其形象、提升其附加值。所谓“ 效益”,就是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4文化传承要“ 生态”“ 活化”。
所谓“ 生态”,就是要在发展中传承文化生态,在开放中保护文化生态,在创新中培育文化生态,在包容中涵养文化生态,在传播中弘扬文化生态。所谓“ 活化”,就是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华优秀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2.5文化生产要“ 特色”“ 品牌”。
所谓“ 特色”,就是要挖掘资源优势,打造文化精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所谓“ 品牌”,就是要做强做优,形成“招牌”,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6文化消费要“ 适应”“ 引导”。
所谓“ 适应”,就是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要在普遍均等上下功夫,文化市场要在多样化、多层次上下功夫。所谓“ 引导”,就是要加强对文化消费的方向和习惯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要坚持寓教于乐,培育引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情趣;另一方面,要进行消费引导,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和文化消费习惯。
3“文化 ”与文化产业崛起
文化 ”的概念应运而生,“文化 ”的思想理念及其社会形态、科技形态、产业形态、经济形态,正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扑面而来。人类已经进入“文化 ”的时代,文化产业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产业之一。
“文化 ”的力量是什么?“文化 ”,是文化的新自觉、是一个时代引擎的升级版、是经济社会划时代的新标识;“文化 ”,提升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一个时代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先觉者已经在享受“文化 ”的盛宴,迟觉者还需要“惊蛰”般的“文化 ”启蒙。能否抓住机遇、乘上“文化 ”的“早班”车,需要我们树立敏锐的“文化 ”自觉、昂扬的“文化 ”自信和落后就无“车”可乘的“文化 ”忧患。“文化 ”的自觉,源于人类不自觉的“文化 ”,人们其实早就享用着“文化 ”的恩惠。“文化 ”,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 ”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 ”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另一方面,“文化 ”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输出和市场占领的比拼平台,也是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输出和较量的意识形态战场。
“文化 ”与“互联网 ”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文化 ”,是母体、是根据地、是动力源、是灵魂、是内容,“互联网 ”因“文化 ”而生、而兴、而荣;“互联网 ”,是子体、是路径、是工具、是载体,“文化 ”因“互联网 ”而充满无限张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 ”的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崛起,必须着力把握这样几个重要方面。第一,牢固树立“文化 ”的意识;第二,牢固树立“文化 ”的战略思维;第三,牢固树立“文化 ”的市场意识;第四,充分发掘文化潜力;第五,兼顾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
4“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文化 ”是为何物,如何谋划推动?这是一项新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
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从理念内涵到发展路径,“文化 ”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从“老思维”向“新思维”的转变;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扩展;从“浅融合”向“深融合”的推进。
文化作用于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强化精神动力,引领产业发展;增加文化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创意,增强产业活力;激活消费潜能,拓展产业空间。
“文化 ”的融合趋势,决定了“ ”的后缀丰富多样。从宏观层面看,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跨要素融合,跨要素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内融合”,就是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第二,.跨行业融合,跨行业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外跨界”,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向三次产业渗透,行业之间共生相辅,“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壁垒逐步消解。第三,跨平台融合,跨平台融合是文化产业的“空间重塑”。随着行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发展不再限定偏狭的空间,而是展开多领域、跨平台的融合创新,“文化 互联网”就是典型代表。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研究团队
2020
闫同柱陈威如曹仰锋
---从工业互联网视角解读《平台化管理》
(下)
由总裁读书会主办的闫同柱、陈威如、曹仰锋领读《平台化管理》》正式与大家见面。本期嘉宾有世纪纵横(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闫同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阿里巴巴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平台化管理》作者陈威如、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作者曹仰锋。本期主持人由新华社资深财经主持人赖冬阳担任。
主持人:好的,谢谢